李仁平:我所知道的中国武当武技

首页 > 传统国术 > 八卦掌 2013-07-02


我所知道的中国武当武技

  世界上的事物,没有一件是孤立存在的。

  在中国,武术是历代贤达之士修身得道平天下的宠儿。武术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产物,它的形成、生存、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;这个规律的传承者 ──人,必然成为我们今天关注、研究的对象。

  中国武学文化历史悠久,华夏民族形成之初,原始武学就已经独立起来了。从此,“武”的意识,“学”意识,深深地扎根在世界东方的这块沃土上、流淌在中华民族发展的长河中。中国武学作为人文科学的支柱,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。一直到今天,我们还在享受它,我们还在谈论。

  中国武当武技主脉的形成、生存、发展,历史很久远。是中国武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。武当武技的提法,来自于我对中国武术的整体认识,对少林武术、武当武术各自在中国武坛上的地位、作用、及承担、表现出的中国武学思想内容的异同,及产生出的社会的人文的效果的认识。

  其实,武当武技就是武当武学。武当武学,谈论起来,涉及的内容太广,面就泛泛。相对于武当武学而言, 以文字论述中国武当武技,把话题集中在“武技”这一点上,论述起来就很方便,不易跑题太远。

  中国武当武术形成的时间,武当武技的创始人的确定,至今,史学界依然众口不一,说各的理由各说各的学术论点的现象,依旧还会继续下去。

  本篇事略,从以下九个方面,讲述近代中国武当武技生存、沿革的情况。一、近代中国武当武技的脉络;二、近代中国武当武技主要代表人;三、近代中国武当武学集大成家──蒋馨山的童年;四、八卦掌第二代宗师程廷华;五、蒋馨山走进了武当武学;六、程海亭也是一位八卦掌宗师 ;七、李景林是奠定近代中国武当武术发展的代表;八、武当剑的传世人宋唯一;九、净业国技研究社。

  本文的宗旨,是重现中国近代武林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,同时在近代中国武术发展中,弥补一段空白。

  一、 近代中国武当武技的脉络

  中国武当武技,集中为:一个传脉;一个主传承;三个来源;三个组成部分;两个分类。

  1.一个传脉:为中国武当武学传脉。别无它法它技。

  2.一个主传承:为八卦掌传承。按历史延续下来的传承顺序,主要传承人为:

  第一代:董海川

  第二代:程廷华

  第三代:蒋馨山、程海亭、李景林

  第四代:吕学铭

  第五代:李仁平

  3.三个来源:(1)董海川的八卦掌;(2)宋唯一的武当剑;(3)王宗岳的太极拳。

  4.三个组成部分:(1)中国武当武技的八卦掌;(2)中国武当武技的武当剑;(3)中国武当武技的开合太极拳 。

  5.两大分类:

  (1)拳法:八卦掌、太极拳。

  (2)器械:刀、枪、剑、戟。



二、近代中国武当武技主要代表人


  董海川(1797~1882)河北省文安朱家钨村人,八卦掌第一代传世人。尊为八卦掌祖师。在北京择徒传艺,入门的弟子多为清朝王公贵戚,民间的武林高手。

  宋唯一,奉天北镇人,为八卦掌第一代传世人。以武当剑问世,弟子多人,倾武当剑、八卦掌离卦真谛于蒋馨山一人。

  程廷华(1848~1900)今河北省深县程家村人,拜董海川为师,得八卦掌真传,为八卦掌第二代传世人。

  程海亭(1872~1928)生于北京。自幼得董海川调教,承董海川八卦掌真经在身。接其父程廷华衣钵,一生研习中国武当武技的八卦掌,被尊称为八卦掌“绝唱家”。第三代传世人。是当时中国武林界顶尖的“大家”之一。天津“净业国技研究社”第一任社长。

  李景林(1884~1931),字芳辰。直隶枣强县人。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。历任黑龙江督军署参谋长、参战军团长。1921年任奉天第七混成旅旅长。1922年任奉天陆军第一师师长。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时,任奉军镇威军第二军军长、热河都统。1924年12月任直隶军务督办兼省长。1926年初与张宗昌组成直鲁联军任总司令。1927年通电下野。先居天津,后转居济南。至南京。参加北伐。会蒋介石,委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及直鲁军招抚使。1928年入阁南京国民政府,任中央国术馆副馆长。1929年10月,时为国民党中央主席、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,聘请李景林为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会长兼评判委员长。1931年12月逝世于济南。师从八卦掌第二代传世人程廷华、武当剑传世人宋唯一。

  蒋馨山(1890~1982)祖籍河北省枣强县人。师从八卦掌第一代传世人、武当剑传世人宋唯一,八卦掌第二代传世人程廷华。为八卦掌第三代传世人。

  蒋馨山毕业北京法政学堂,后,跟随表兄李景林从戎,时任李景林奉军第一师军法处处长,直隶省军务督办署军法处处长。1928年随李景林脱离军界,供职南京中央国术馆,协助张之江、李景林主政中央国术馆。致力于全国武术的组织和发展工作。1928年12月,又和李景林与傅作义(时任天津特别市警备司令)等,在天津共同组建河北省国术馆,同任馆董。1929年10月,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,聘请蒋馨山为浙江国术游艺大会评判委员。1930年又协助李景林在济南筹建成山东国术馆。1928年程海亭逝世后,接任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社长。

  蒋馨山毕生身体力行传承武当武技,研习不辍,被其同辈师兄孙禄堂赞为“神八卦蒋馨山”。他是八卦掌的第三代传世人,又一位宗师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既被中国的武林界誉于“华北三山”者,享有盛名。“三山”即蒋馨山、吴俊山、郭铸山,以蒋馨山声誉最高。

  蒋馨山的后一位老师,是当时中国武林界顶尖的“大家”武当剑一代宗师宋唯一。

  从以上这个视角和高度纵览近代中国武术,定位蒋馨山的中国武术承载:誉为武当武技集大成者,当之无愧!

  吕学铭(1928~2006)河北香河县人。自幼习武,1956年在天津净业庵拜蒋馨山为师。吕学铭先生继承了蒋馨山的拳术、器械,为蒋馨山的闭门弟子。即蒋之武学全部给予,包括:太极、八卦、武当剑。 其所承载的武学思想、武当技艺堪称武术大家。继蒋之后,主政天津“净业国技研究社”社长工作。为八卦掌的第四代传世人。

  李仁平(1952~)天津市人。自幼好武,1980年经师兄苏长泉引荐拜师吕学铭先生,至今依习吕师教法不移,为八卦掌第五代传世人。现为天津“净业国技研究社”社长,致于武当武术文化的研究、传播。

  寻根探源,从八卦掌第一代董海川到第五代李仁平,中间的三代传人都是亲传,代代传承的都是董海川的八卦游身连环掌。每一代人向下传,都没有表白是自己的八卦掌,都告诉是董海川的八卦掌。这是不同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“派”“式”习惯叫法的区别之处。



三、近代中国武当武学集大成家――蒋馨山的童年


  光绪十六年(1890年),蒋馨山出生在河北省南部的枣强县蒋庄。

  蒋家是一个小康之家。从他记事起,都是祖父持家过日子,经济的主导权掌握在爷爷手里。蒋家延续着中国华北乡村传统的老少三代一口锅里喝粥,围在一张桌子用餐的生活模式。

  蒋家处世思想讲求实际,不慕高额盈利,但求小康富足、平安稳定;以农为主兼养其它,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保持温馨和顺的生活。

  虽然鼓励儿孙读书习武是大家庭长辈们的心愿,但是,操办起来也很费持家主事的祖父一番心思。因为,以土地为依托,以农为本的现实经济收入是维持一 个大家庭日常生活,维系一个大家庭有秩生息的基本物质来源。当时,供养一个孩子上学读书,是需要一笔可观的钱财作后盾。在数多孙辈男孩子中全部供养上学读书是不可能的。

  虽然供养一个孩子几年粗习文字对蒋家来说不成困难,但是,继续供养上中学、上大学……就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享受了的。

  孙辈孩儿中智力体质虽然各有差别,但是,在长辈眼里心中,孙辈孩子就好比自己的手,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;偏向哪个孩子,就是愧对另一些孩子;都是自己良心的一种内疚,一种不安;都会对整个家族的安定会产生消极的副作用。

  虽说天下的人心没有真正长在正中央的,但,在处理关系儿孙家庭切身利益上,大家族的公众是十分关心、关注的。操办人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摆在正中央,要用理智、公道来对待,来操办。

  祖父同几个儿子商定了他们儿子们的上学大事的办法:蒋家只供一个孩子上学,可不务农,一直上下去,上中学、大学……直到这个孩子毕业或读不下去了为止,全部花费出自大家。

  由谁上学?采用中国最古老的抓阄的办法,选定出谁是这个幸运儿……也是让每个儿子的小家里都认命、顺从……几房儿女们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享受这种待遇、荣誉。

  天意!天意是摆平人间事最公平的、最能让各方都接受,并且最能自觉服从的最终最权威的力量。当,年幼的蒋馨山稚嫩的小手在全蒋姓老老少少众目睽睽之中,抓到了那一张决定他一生走向的小纸捻时,所有的一切都回归了自然。

  蒋馨山晚年回忆起全家都向他投来羡慕的眼神时,依然心怡:当年轻的母亲把他领回自己的屋里后,高兴得不能自己,一个劲儿地看着孩子,好像以前不认识似的,给孩子梳头,重扎小辫子……又忙着翻箱子找布料,给做书包……母亲的印象给他终生留下最深的回忆就是这一次。

  那一年,蒋馨山6岁。

  河北是中国武术胜地,习武之风遍延乡里。蒋家辈辈也都习文练武。蒋馨山受此影响,对武术的热爱也是与生俱来。

  蒋馨山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濡染熏陶,养成了中和谦虚的情操,好学上进的品性。上学读书对蒋馨山不是件困难事,四书五经及至上新学,他都能轻松自如。

  童年的蒋馨山与一般的孩子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,憨厚的外表将内在的聪慧包裹的严严实实。所不同的是,读书之余好独自摹仿大人动拳脚,独自品尝着动拳脚给他带来的,读书以外的另一面成功的喜悦。

  那年月,蒋馨山的父亲常年在北京、天津、河北之间跑买卖,尤以到北京时居多。

  那年,祖父眼花得厉害,识物有障。蒋馨山的父亲为孝敬老人,在北京城里配花镜,赶巧,就走进了程廷华开的眼镜店。搭话间,都听出对方口音是老乡,相通乡里后,二人是邻县。

  老乡见老乡,相互述衷肠。程廷华因在京多年,家乡的情况消息挺闭塞,蒋父跑买卖常到程廷华的老家深县方面去,就把知道的倾囊向他讲述。程廷华北京遇老乡,很是高兴,蒋父在北京又遇同乡也兴奋。

  因为配眼镜,巧缘出程、蒋两家为通家之好。蒋馨山父亲同程廷华从相识到两家通好,又结拜金兰,称兄道弟,都是来自两同乡人的诚实、厚道的品质所为。

  蒋馨山父初得知程家父子两代习练八卦掌甚是羡慕,也多尽请教,方知八卦拳是京城以外的人闻所未闻,见所未见的好武术。以前,蒋父自认为自己经商,南来北往见多识广,什么拳没见过,今才知有八卦掌,这下大开眼界。心有学习之意,无奈自己跑买卖赚钱养家,供孩子上学,那有定时在京向程家学拳。虽然不能按部就班地学,就是每一次的勤问也是大益不浅,自己的能耐见长。见到程家父子身法手法神出鬼没,依然羡慕,相比之,心中痒痒……

  他每次回家后,发现小馨山读书上学外,对拳脚着实入迷,心里也就暗暗为孩子选定自己想学学不到的八卦掌,选定了师父程廷华。

  蒋馨山以后能成为中国的武术大家,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地位,是和当初父亲为他选择了真正的老师,有密不可分的关系。从那时起,直至几十年程蒋两家往来相连不断。……以后,程家境衰落,蒋馨山发达起来一直接济程家。这是后话。

  这样的相连不断,不仅仅是程蒋两家之间洋溢着友谊的情结,而且这情结的洋溢、互动,成全了中国武当的八卦掌技击科学文化、人体健康科学文化得以安全绵延上下百十年,成全了两代大家、宗师的丰功伟绩成为历史,成全了蒋馨山一生尽收武当武学精髓,成为世人敬仰一位近代中国武当武学集大成者。



四、八卦掌第二代宗师程廷华


  程廷华(1848~1900)河北省深县程家村人。幼年读过几年私塾,在常人眼里是个知识分子。少年时,经人介绍到北京学徒眼镜磨片制作手艺。因有一定文化基础,学起眼镜技艺掌握快,很得师傅赏识。

  工余时间,喜爱拳脚活动是那个时代男人彼此交往和表现自我的一种形式。学徒到北京以后,程廷华就被北京流行的那种高超摔跤技艺吸引住了。他喜欢,积极的参与了进去,后来着了迷。中国古老的跤法技法高超,竞技娱乐融为一身,比起其它拳脚功夫,更能表现出自身的文明、进步、雅俗共赏。那些在摔跤场上的高手,在京城很抢眼,有名气,能成为京城年青人崇拜竞相追逐的“英雄”,心中的偶像。

  程廷华在摔跤场上下的功夫并取得了成绩有了回报,他也开始得到了别人的尊重,成为某些青年们心目中的崇拜对象。他有一种满足感。

  几年下来,程廷华在事业上也有了自己努力的一个小天地,学徒期满后,自己开了个做眼镜业的小作坊。

  十九世纪中后期,从事眼镜业,是一种被当时的人看作为高科技的行业。当时能配戴上眼镜的人仅局限在皇亲国戚、王公贵族、朝廷官员;在民间,只有商贾之人才能享受,平常人等离“眼镜”很远。戴眼镜是那个时代社会地位、经济状况的一种象征,开眼镜店在京城也是为数不多的几家。试想,能到程家眼镜店配镜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就不难而知了。

  青年时代的程廷华风华正茂,思想不保守。从来店配镜的王公贵戚及达官显贵们的言语交谈之中,得知北京城出了个叫董海川的人供职睿王府,练一种让程廷华从未听说过的拳叫八卦掌。

  八卦掌全名叫八卦游身连环掌。

  董海川(1797~1882)河北省文安朱家钨村人,八卦掌第一代传世人,尊为八卦掌祖师,在北京择徒传艺,入门弟子多为武林高手。

  董海川早年受世外道人避灯侠真传,得武当武术精技八卦掌,艺满下山,走入世俗。

  清朝后期,董海川献技睿王府,技惊朝野。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孙锡堃在《八卦拳真传》一书中叙述当时的情景:

  董师祖,勇猛过人。赴江皖访友,为得道之高人引入山中,授以八卦掌法,剑术以及各种器械,无不精奇。世人称为仙传,绝非虚言。后供职睿王府,王亦好武。有沙回子夫妇者,关外之胡匪也,闻王重视武术,投府以为门下客,王纳之。一日令其献技,来宾接踵,观技者众,府中为之不容。王呼茶水,因人众多,侍人不能前。董师祖遂提水越殿脊,献水于王前。王奇之,问董师祖曰,炉置殿前,何汝水取之于后?董师祖知不能瞒,跪前尽道其详。王因令沙氏夫妇停演,以验董师祖虚实。董师祖从容而前,起始连环转掌,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。王大惊讶,以为闻所未闻,见所未见之拳法。继以凌空八步,提气腾空,复又落下,收式如初。王益敬,任以总教师之职。

  八卦掌在北京一露世,立即引起皇家的重视,开始被世人知晓。董海川演练的八卦掌技,是当时清王朝大内武备们闻所未闻、见所未见的拳术,奇特的演练形式──转圈旋走,更让人摸不到头脑。神奇的技法,每每让每一位不服气的对手不知所措。京城之中的大内高手、得名拳师无一匹敌,其“击技术”之高超及玄奥,惊震朝野,旋即被清王朝垄断为安内之技,镇国之宝,视为皇家独有,不容民间染指,直至清朝末期。

  讲述这里,笔者要插播一段正话;当今有许多的文学作品演绎杨式太极拳的世祖杨露禅的太极功了得,形意拳郭云深功夫上乘,都把董海川请来大战一番,二番,三番……这都是文学作品,演戏吗,可以夸张,可以错位,可以关公战秦琼。这没有什么恼人的。让人上火的是,在个别的武术专业书籍里也出现以上的内容,把文学加工演绎的故事当作正史传颂,真不明白这些人基于什么样的想法,动机?是赞美?还是其它……? 更有甚者描述三位比武切磋,轮番大战三天三夜不分胜负,最后都被彼此的武艺、人品所佩服,等等,等等。

  先不论历史上有没有这码事,只说说武这东西,历来都是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,不存在甲乙或甲乙丙打了三天三夜都不分胜负的现实、事实、史实。不信?你试试。就以我们自己现身感悟一下就都清楚了,你与另外两个人身体教量教量,体验体验。用多长时间罢手不比了?用多少时间心里知道了彼此的高低上下?用了多少时间,你心底的的确确佩服了谁?通过你的体验,能不能验证或还原一百多年前在天子脚下的北京城,能有三人大战三天三夜的情景?这是其一。

  其二,既然杨、郭、董身怀中国武术不同拳术,也都是公认大家,用得着那么费劲、着急、较真地动手动脚地耍吧了个马拉松式的“比武”。是高手比武,还是三个愚人、蠢人、呆人没完没了的一条道斗到黑?另是由愚人、蠢人、呆人满足自己空洞的内心世界,瞎编的故事?我依然提出这许多的设问,谁给与解答的出来,让世人再长长见识。

  其三,笔者因为是董海川师祖的第五代后学,继承八卦掌的衣钵,自身感受百多年前董老先生绝不会与任何人大战的事情发生。绝不会发生。我不是站在狭义的护门意识下才产生出否定的态度,而是站在中国武术的基本规律上,严肃地对待这件事情,同广大的武术同仁一起研讨这个事情,纠正误导世人的故事。求得中国武术健康地向前发展。文学作品影视节目里面的中国武术人物,满天飞,水上跑,陆上窜,都与真实的武术不一样。笔者不理会。对武术专业书籍里的故事太失实,就不能沉默下去。总的表个态,说个实罢。

  下面书归正传。

  董海川在北京露技八卦掌,被统治阶级接受,融进了清王朝统治集团。他本人也走完了中国封建社会里,文、武两道之人的发展必然之路──学得文武艺,走入帝王家。

  八卦掌的面世,是冷兵器走完了发展时代的最高阶段的代表作,是冷兵器相生相克,循环往复的过程封顶之作。八卦掌的面世,宣布了中国的冷兵器时代的结束。

  八卦掌对程廷华来说,从拳名到莫名其妙的传闻,都使他好奇心加重,想方设法去了解,要弄清楚这个陌生的从来未听到过的武技。特别是,在北京门徒众多的罗汉拳名家尹福,在“拜访”董海川中,只半个回合既碰到董海川掌上,不顾两颗门牙“碰掉”的疼痛,跪拜求师的传闻被证实后,更是惊讶不已。他开始坐立不安。

  向往追求更高的武术境界的欲望搅乱了他心绪,他借为王爷送做好眼镜的机会去过睿王府,想亲眼看个究竟……

  程廷华失望了。王府教师爷居住的地方没有人耍枪弄棒,也没有人练拳脚,他什么也没见到,脑海里只遗留着人家练的是转圈子的传说。他到了尹福的授武场子,想打听打听,空空荡荡的武场没有了往日尹福教徒热气腾腾的情景。

  尹福自打“拜访”董海川后,就告诉自己的弟子不教罗汉拳了,随他们去吧。从那时,尹福开始定期到董海川处学习八卦掌了。

  程廷华继续观察、了解……

  时间,是验证一切事情最好的办法。尹福重新露拳的时候,其技艺已非当初了。与人过技迅疾简捷,每每令对手防不及防,落败;以前的弟子又重新向尹福学习八卦掌了。自此,尹派八卦掌逐渐形成,流传至今。这是后话。

  程廷华开始加快了求师董海川的步伐,多方走托王府上层,终于拜师董海川,圆了自己梦寐以求拜高师的夙愿。经年不辍地学习,持之以恒下苦功,功到艺成,程廷华技达夜行百里,徒手搏鸟……八卦掌最如董师祖,成为八卦掌第二代传世人,一代宗师。

  程廷华,当年能够拜在董师祖的膝下学艺,并非是轻而易举之事。董海川在北京收徒传授八卦掌,除了当时社会的规矩礼法(中间人的介绍、引荐)这一重要砝码之外,同时还有皇室作后盾;就是朝廷照准的,才合法。清王朝也借八卦掌的传播,为朝廷培养人才,扩大势力,巩固统治。

  在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──清王朝的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时间里,皇室不惜任何代价,一直将中国武术紧紧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。因此,武术成为皇室独享的特权,特别是高级人才秘籍武技,更是不许他人染指。垄断是皇家独有的,只要是最先进的武技不为皇家所用,掌握这门武艺的人就是朝廷的叛逆,有罪,为统治者所不容。

  民间的武术是违法的,官家不许民有武,不允许结社传习。只是到了清王朝晚期,皇权衰微,民间武术才得以生息,但也只是局限在镖局这一行业之内。镖局都是民办官允,是吸纳武林人士的好场所,即使是在清王朝晚期,在北京开馆授徒或者门户收徒,若没有强大的皇权势力作后盾、作担保也是一件万难之事。



五、蒋馨山走进了武当武学


  乍到北京,在天子脚下的行走,一切的一切,对少年馨山来说,都是新鲜的。

  已经在私塾里读了三年四书五经的蒋馨山,虽然对书中的内容不甚了了,但是对文字对句子的咏诵起来,还是朗朗上口,有节奏的轻重缓急,阴阳顿挫的声调是严师和自己勤奋的成果。

  书卷气的小孩子在当时是受人羡慕,受人尊重的。父亲带着孩子走进程廷华四合院,踩在铺着青砖的地上,已经没有了家乡泥土的缠绕,穿在脚上母亲做的布鞋也显得比在家乡穿时干净。葡萄架挡住了夕阳的余晖,架下的荫凉驱散父子一路的暑气,院子摆放着大大小小好多花盆,长着孩子叫不上名字的好看花卉,芳馨,让孩子感到轻松、怡人。

  初时,已过天命年纪的程廷华,在蒋馨山眼里,是父亲为自己请到的一位习武的师傅,是一位和蔼的长者。父亲背地里没少向他介绍这位老师的本领是如何如何的了得……心里是高兴的。

  少年蒋馨山也是很兴奋!对老师的期盼就是要老师有本事。自己长大后也能成为有本领的英杰。

  蒋馨山体娇清灵,言语达理,行为规矩。站在程廷华面前,对老师只有尊敬……程廷华着实喜爱,应允收徒传艺。考虑到他年龄尚小,身体待育,又在读书,不便强留在北京随己学艺。后经老师同父亲商定:小馨山以上学读书为主,不急于系统的学拳,可先教上一些易学好记的基础式子回家练,上学读书之余时间可按照先教的这些基本动作练习,寒暑二季可随父来北京师家小住学习。要系统的学八卦掌,长几年不迟。

  就这儿,小馨山在京城住了好多天。他的眼睛有些不够用的,什么都和家乡的不一样。他的脑子使劲地记住许多新东西,老师说的话太多了,也都是头一回听过。

  这是1899年夏季的事情。

更多精彩内容,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武者网官方微信
关注武者网微信 享受更多精彩!

网友评论